理位置,以及茶文化的一些基本历史。而是,在中华文化里边,是讲究实修,实修的意思就是,我喝茶焚香,他的内心,是能够感受到一个“静”字的,也能够感觉到道家所说的一个“虚”字。道家所说的“炼神还虚”,并不是让你理解字面,而是想通过文字传递一种东西。而实修,是你通过自己内修之后,能够感受到的。
同时,当代的很多茶知识,也不过只是1978年之后才诞生的,之前是没有六大茶类的说法的,只是后人自己加上去的。不是说,我自己实修,就不关注尘世中的知识,就看不起尘世中的知识。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我知道,技多不压身。当自己需要用到的时候,再用。比如说,如果一个男生问我六大茶类怎么划分的,我会看场合决定我会不会。如果我是在上茶文化课,那么我必须会。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我就会说不会。如果女生问,那肯定就得会。所以,我他不管知识的层次的深浅,他都会收割。但是这个收未必用,有一个词,叫做“克用”。中华文化有一句“时有否泰,用有行藏”。我,并不是一个喜欢不看具体的人,就宣泄的人。我的宣泄,会看具体的人才宣泄。并不是说,见到每一个人都宣泄六十甲子,二十四山,六十四卦,十二星次,二十八星宿。 看具体的人而用。
中华文化是实修的功夫。比如中医文化,它不是借助高科技,这种文化,是让你自己修炼到,你自己的眼睛,懂得看人的气色,你自己的耳朵,懂得听人的声音,你自己的手指,懂得理解别人的脉象。而我自己跟这些中医圈子的人打交道也好,茶文化圈子的人打交道,还是佛家的人、中华内家功夫的人打交道等等等,一旦遇到内行的人,他们都知晓这是实修的功夫,如果在他们面前,把一些自以为是的知识讲出来,这种就是班门弄斧。
所以我未必会跟你讲内家武术的基础常识。因为它确实是练到一定的层次以及境界,你个人内在能够感知到。注意,一个“感”字。正是因为这个“感”字,你同时又能够理解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这种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