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一个时空。
元末
张五七家里再添一子。
然而农民张家却不像如今医院产房的父亲般充满喜悦。张家已经有一子两女,现在再添一丁。
此时张家的父亲脸上略带忧愁。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孩子养大,吃饭成了这个小家庭最大的问题。
农民张五七的主要工作有两部分,一个木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给村里的一个地主种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家里的任何人,要想活下去,就得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主人公张四九,在他出生的一个月后,他父母给他取的这样的一个名字,并不是说他父母不在乎,随便取的。
元末老百姓家上学或者当官的人,就没有名字,况且张家也没有识字的人,而为了登入户籍,便把父母的年龄相加,成就了张四九这个名字。而张渊只是后来势力变大,原有的名字太过随意而改的。
张四九的童年,是在一个冬凉夏暖,四面透风,雨天有瀑布的一个破烂茅草屋里面度过的,他的主要工作,割草给地主家喂牲口,抓点小虫喂家禽。不过,他很聪明,也很想读书,可这个家养不起一个读书人。
因为这个家光是为了活下来,就已经费尽全力了。
而此时张四九的梦想仍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活下去,等到十六岁,找媒婆说个媒,找个不相识的但是能干活的女人过下半生。或许他的儿子会叫张四五,张四六也不一定,然后张四五,张四六又给地主家的儿子割草抓虫。
然后周而复始,如此循环。
而此时的华国,正在受到这样前所未有的灾难。此时的统治者、朝廷,并没有把这些百姓当人,他们甚至想把这些三等人四等人杀了,留下土地用来放牛羊。
此外苛捐杂税不胜枚举,过节有过节费,杀鸡有杀鸡费,打官司有公事费等等。徭役也由这些人承担,地主通过打点将这些人头数全算在这些在生存线上垂死挣扎的老百姓头上。
而上天或许想要终结这样的朝代。在某一年,瘟疫,蝗灾,水灾来袭。朝廷象征性的拨款,经过各级官员的层层贪墨,到老百姓手里只剩下一些谷壳了,百姓怨声载道。
下层官员谎报隐瞒灾情,上书替百姓感谢皇上,皇上看到报告,感觉自己做了善事,心情舒畅,上中层也吃到了赈灾粮,大家都很高兴,如此三赢零亏的结局达成了。
百姓?百姓的声音到不了朝堂,所以百姓便不算亏了。
但是这种情况,百姓能满意吗?只能说绝大多数百姓是极其不满意的。
譬如张四九家,还未满十六,未来的愿望已经破灭,家中的人多饿死了,唯有已经嫁人的姐姐和自己还吊着一口气。
要说张四九他的愿望很过分吗?无非是想娶个能干的女人,生儿育女,然后再为那不值得他们效忠的朝廷剥削。
他的父母,一辈子老实巴交,勤勤恳恳,却被饿死。死后没有棺材,没有寿衣,只能拿草席裹着,埋在那荒山野林之中,甚至那洒给他们的纸钱都没有几张。
张四九他没有办法只能草草的安排好家人的后事,然后继续给地主家干活来获得活着的可能。
张四九他想不明白,为何他们家每天每个人都在为活着累死累活,到死后却只能草草安葬,而地主家每天不用干活却能衣食无忧。
或许他年纪还是太小了,又或者他根本无法思考这种问题,因为他每天脑海里想着都是,怎样才能吃饱,怎样才能活下去。
绝望之时,他只能像那些来村里的和尚和道士一样,向佛主,向三清祈祷。而祈祷的唯一内容也仅仅是他能与父母一起活下去,有口吃的就行。
但是现实的结果却总是那么让人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渐渐变得冰冷了起来,他也知道了,没有人可以救的了他,除了他自己。
如此的痛苦让他心理从脆弱不断坚强,对着该死的世道的也慢慢充满了怨恨。
渐渐的他长大了,以前的工作已经不至于养活他了,也可以说堪堪能吊着一口气。就这样,他离开了这个村子。